喜报!我院获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数量创历史新高

时间:2024-12-25浏览:10

近日,多部委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年度项目立项的通知,我院获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5项,创造了年度获批课题数量的新纪录。

获批的5个课题分别是耿志强教授承担的“石油裂化装置动态安全风险评价与主动防控技术及装备”、夏涛教授承担的“面向多目标的煤转化过程运行状态评估、预测与实时优化”、韩永明教授承担的“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典型化工过程低碳高效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李智卿教授承担的“水下密闭空间可重构作业机器人研制与验证”、陈龙见习教授承担的“大型枢纽通航关基设施跨域联动防御关键技术”,具体如下:

(一)石油裂化装置动态安全风险评价与主动防控技术及装备

项目围绕裂化装置系统性动态风险演化机制、动态安全风险评价与预测性主动防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裂化装置安全风险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控制系统性能退化评估诊断与自主补偿、电液控制特阀系统智能自适应调控故障自愈、典型设备损伤失效在线无损高精度监测、“机理+数据+知识”驱动的风险智能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石油裂化装置动态安全风险评价与主动防控技术及装备的发展,增强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保障能力。

课题负责人简介

耿志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北京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信息技术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委会常务委员、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委会委员、环境感知与保护自动化专委会委员、应急管理部“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咨询专家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教育部、中石化和中石油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联系人发表论文200余篇,高水平SCI收录100余篇,学术交流邀请报告2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16项,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二)面向多目标的煤转化过程运行状态评估、预测与实时优化

项目重点针对目前在线优化技术和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脱节,同时考虑到煤转化过程的大时滞长周期等特点,以数字孪生技术为预测手段,以基于实时信息的过程运行状态评估为反馈,打通过程实时状态与在线优化的联系;综合考虑煤转化生产的物耗、能耗、排放等目标和约束,形成具有闭环能力的煤转化过程在线实时优化方法。该项目旨在推进煤炭利用清洁低碳、灵活智能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能源系统平稳转型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

课题负责人简介

夏涛,研究员,长期从事化工过程半实物仿真建模、化工工艺数字孪生建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发了半实物仿真环境与虚拟作训系统、常减压装置班组岗位操作仿真训练系统、工艺数字孪生与异常检测预警等多个半实物仿真平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三年主持的企业委托项目累计到款近 1000 万元,研究成果面向化工企业需求,有效解决企业难点痛点问题,显著提升了企业效益。

(三)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典型化工过程低碳高效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该项目针对化工单元数据来源广、类型众多、碳流向精准核算难的问题,研发大通量工业数据单向传输技术,形成基于国产芯片的工业多源数采安全网关;研究基于多源实体抽取的知识获取方法,提出异构知识的关系、属性抽取与实体融合方法,建立复杂化工过程专业知识库;研发数据-知识融合的多源数据同化技术,实现观测数据的自校正;研究原料带入、能量消耗和工艺排放的碳强度分布规律,构建化工单元碳流核算模型。

课题负责人简介

韩永明,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化工过程能效智能优化控制的研究。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汇刊、IFAC会刊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13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担任6SCI期刊青年、客座和主题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10余项,同时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网络计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自动化学会理事、北京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曾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并入选斯坦福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榜单、北京市科协2020-2022年度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计划等。

(四)水下密闭空间可重构作业机器人研制与验证

项目针对水下密闭空间保水情况下内壁全覆盖、快速精确检测的需求,重点突破水下平台模块化设计机器人快速稳定重构、复杂水下环境中模块的精准对接与自适应重构、声光辅助下的高精度自主导航方法等关键技术,研发自重构作业机器人、水下多模块对接及重构系统,水下多源信息融合导航系统等,最终在典型应用场景和示范工程中开展实验验证,助力我国城市输水管、核电站冷却水管、有压引水隧管等水下密闭空间的高效检测作业。

课题负责人简介

李智卿,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中心负责人。200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硕士学位,从事并联机器人方向研究;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移动机器人方向,获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担任国家应急管理部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计算机通讯专业委员会委员。2023年担任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绿色制造分会理事。2019年进入北京化工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移动机器人技术与理论、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系统集成技术、工业生产线特种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仿生机器人技术、水下特种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等研究等。2019年至今,承担国家纵向项目3项,中央企业委托横向项目20项,研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26种,发表论文30余篇。

(五)大型枢纽通航关基设施跨域联动防御关键技术

项目聚焦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与枢纽通航关基设施业务领域的交叉应用,通过网络威胁态势感知的跨域识别与精准研判,推动前沿安全防御技术研究与发展,支持枢纽通航业务相关的工控设备、基础设施与航运调度系统间的跨域协同防御技术及安全联动防护机制建设。项目致力于研究以大型枢纽通航关基设施网络为核心场景的跨域联动防御与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实现我国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能力升级,有助于提升我国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课题负责人简介

陈龙,见习教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入选省部级人才称号,现为IEEE Computer Society安全与隐私技术委员会成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若干项。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北京市人民政府及辽宁省人民政府等单位颁发的多项奖励及表彰。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6项。IEEE TDSC, IEEE TGRS, IEEE GRSL20余种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

上述课题国拨经费总计达到1100余万元,涉及“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智能机器人”以及“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等多个重点专项领域。这些课题的成功获批,是我院科研能力提升的集中展现,标志着我院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