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2点,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昌平校区主教A阶103、104、201、202开展“教授第一课”。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俞度立教授,科研副院长张帆教授,朱群雄教授,赵瑞莲教授受邀担任主讲人,信息学院2021级全体学生参加本次讲座。
朱群雄首先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从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中寻找答案,希望同学们做到平静心态适应环境,积极心态面对学习,勇敢心态迎接挑战;刻苦钻研理论知识,积极掌握实践技能。紧接着,介绍了自动化大类专业与学位发展史,从1958年建校到2000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培养出了学术造诣深、富有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讲座的最后,朱群雄介绍了自动化专业与人工智能前沿,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俞度立根据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背景,详细讲解了自动化系、测控技术系、计算机系的特点、师资队伍和培养要求;同时从教学改革和国际化培养的角度介绍了西门子大赛的创办与推广,鼓励同学们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竞赛,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张帆首先提出“钱学森之问”并对比了中国大学教育和德国大学教育,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寻找答案。紧接着,通过引入李政道的言论:“老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力更生;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向同学们讲解了“学”和“问”两个技能。然后介绍了三个善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善于作出最重要的结论。最后张帆分析了从高中步入大学的四个转变:心态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目标体系的转变,希望同学们调整好心态迎接全新的大学生活;适应集体生活,锻炼社交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善于总结;通过制定小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逐步实现人生理想。
赵瑞莲以“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为主题向同学们介绍了现代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软件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等,激励同学们应注重在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注重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最后对学生寄予厚望,祝同学们早日成为计算机行业的精英。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更加深刻了解了自己的专业,也对大学生活有了新的规划,相信在教授们的激励下,信息学子定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早日在信息科技领域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