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由我校等多所高校共同承办的全国性创新实践型竞赛。大赛已成功举办十二年,并连续五年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
本届大赛设置三个赛道。赛道一:工程实践赛;赛道二:产教融合5G+创新应用设计赛;赛道三:ICT基础通识赛。大赛围绕信息通信领域真标准创新、真设备实践、真问题解决、真场景应用、真行业赋能设置竞赛内容,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工程思维和行业应用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符合信息通信产业岗位要求、工程师任职资格能力要求及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届“大唐杯”吸引了近6万余名师生踊跃参赛,我校共40个团队分别参加了三个赛道的省级竞赛。经过省赛的激烈角逐,其中15名同学6个团队分别进入三个赛道的全国总决赛。在全国总决赛中,北京化工大学获优秀组织协同奖,学生主要获奖情况如下。
学生主要获奖情况
获奖级别 | 赛道一:工程实践赛 | 赛道二:产教融合5G+创新应用设计赛 | 指导教师团队 | |
本科A组(985/211组) | 研究生组 | |||
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 杨柽、唐愉敏、王逸凡、纪琳、夏启华 | 邢藏菊 何宾 韩宇南 | ||
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 余洋、马雨欣 | |||
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 张翔、吴朝阳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近半年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实践教学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了系统的赛前辅导,为学生取得突出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将继续坚持“以赛促教、以教助赛、赛教融合”的指导思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学改革与学科发展。不断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最新的通信和信息技术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持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好的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
本科A组省赛在昌平校区计算中心举办
全国总决赛一等奖颁奖典礼现场
获奖同学与带队老师在颁奖典礼现场合影
附1:全国总决赛各赛道介绍
赛道一:重点考核参赛选手对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对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掌握的深度和新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索创新能力,对5G通信网络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工程实践的思维能力和解决信息通信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信息通信工程实践赛全国总决赛包括5G关键技术仿真赛、5G工程实践仿真赛、5G商用设备实践赛三部分,根据组别分别设置竞赛范围、竞赛内容。
赛道二:产教融合5G+创新应用设计赛全国总决赛重点考核作品的创新性、系统性、功能完备性、可推广性、社会经济效益及参赛团队在作品开发设计实施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
赛道三:ICT基础通识赛包括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原理工程案例实践和模拟电路综合应用案例实践两个选题方向。现场操作仿真软件平台进行竞赛,完成对应选题任务并提交实践报告。
附2:我校一等奖作品简介
参赛作品《基于自研SDR硬件平台和GNU Radio软件开发框架的调制模式分类实现》将基于软件定义无线电的无线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面向自主开发的软件定义无线电硬件平台和GNU Radio软件开发框架,分别通过深度学习模型CNN+LSTM和CNN+Transformer双架构对不同调制模式进行分类,成功实现了通信系统接收机在
断电情况下的自动切换。在该作品中,采集多种调制方式(8PSK、AM-SSB、BPSK 等 10 类)的实际信号数据,通过 LSTM 网络捕捉信号时序动态特性,结合CNN提取的局部特征,训练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调制识别推理。为了进一步增强系统对信号结构的理解能力,项目在此基础上扩展了解调方式的识别任务,在共享特征提取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了解调结构识别分支,实现对调制方式与解调机制的联合推理判断。该系统可实现对常见调制方式的自动分类识别,同时具备对调制-解调完整流程的结构性分析能力,具备较高的识别精度、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与较强的部署灵活性,为智能通信、频谱感知和干扰检测等应用场景提供基础支撑。
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