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2.0战略行动”,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25年11月6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东区会议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了“数智赋能本科人才培养研讨会”,会议围绕专业教学改革、数字教材建设、智慧课程建设等内容开展,与会人员包括学院党委书记冯赫、教学副院长李大字、科研副院长张帆,特邀专家北京大学王志军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侯健军教授,清华大学出版社主任袁勤勇、编辑郭赛,超星课程顾问王一帆以及学院近百位对智慧教学和人工智能感兴趣的一线教师。

会议开始,学院教学副院长李大字介绍了与会的领导及嘉宾,并进行致辞。她讲到,我校是国内率先通过卫星接通国际互联网的大学,而我院一直是学校的教学大院,拥有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通信工程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一直以来,我院始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新生态,数智赋能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加速赛教融合,起到了数智赋能育人高实效。2024年,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要求,加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引领教育变革创新,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学院提出了“数字化年”的工作总体布局,大力实施“三轴三融合”的全方位综合改革 ,创建了“智能 +”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 提出“数智赋能、思政为先、学科交叉、 理实协同”的育人理念,探索数智赋能新思路、新方案及高成效。


专家报告环节,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王志军教授以“AI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为主题,围绕AI辅助教学的目标、要素、方法以及具体案例等内容展开。他强调,AI辅助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质、增效和减负,对于教师而言,AI应当是辅助设计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辅助从不同侧面看问题以及学情的监测。目前的AI教学只是局部优化,体系架构并未改变,知识丰富和推理仍然需要人工兜底,同时,在使用AI辅助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主动思考。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侯建军教授则以“新型数字化教材编写的思考”为主题开展报告,报告讲述了数字教材的表现形式和展现内涵,充分体现了新型教材在教学方法变革、思政教育融入、科教产教融合等方面巨大的影响。


清华大学出版社则围绕如何做好教材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教材的建设要从课程体系的总结、梳理和研究开始,包括专业标准、专业规范、培养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研究,继而辅助以教学内容、教学成果及教学资源,编写教材及系列教材,开发新形态教材,并通过教学相关会议进行交流分享。清华大学出版社强调,好的教材必然是内容先进、结构严谨、概念清楚、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系统能力、实践能力培养,配套的教学资源丰富,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教材。
超星集团则向老师们介绍了如何建好一门智慧课程。智慧课程建设是依据未来产业需求,按照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要求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实际教学问题,来设计各类创新教学模式、并确定教学评价方式,AI技术支持建课、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她介绍到,智慧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智慧课程,老师可以实现精准化教学以及因材施教,并依托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功能查看详细的学情分析。学生则能够在AI的赋能下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达到能力提升。
智慧课程的运行平台是为教学提供了师生机三元交互的平台,能够帮助师生之间的思维更充分地碰撞交融,实现教学相长。


会议最后,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冯赫作会议总结。他讲到,本次研讨会聚焦“数智赋能”,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学院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四位报告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数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信息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继续强化数智理念引领、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推动平台与资源整合、注重教师能力提升, 通过培训、交流、项目支持等方式,提升教师在数智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共同推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