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指南

发布人:信息学院发布时间:2020-04-22浏览次数:1164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3月,由原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合并而成。经过多年建设,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流程工业检测、控制、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领域已具备了较高的影响力、很强的综合实力和鲜明特色。学院目前设有4个系:自动化系、测控技术系、计算机系、信息工程系;2个部级研究机构: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10个校级研究机构;跨学科跨学院设置的机构有: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我校设立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等。此外,还有2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2个院级教学实验中心:自动化与测控系统实验中心和计算机系统与通信实验中心。

学院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富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员工15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3人、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1人。正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副高职4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培养信息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工程硕士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等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1个工程硕士点,以及8个本科专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600余人、本科生2700余人。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及教改项目 3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 23 项。与企业合作项目 200 多项,横向科研经费到款 6500 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其中 SCI EI 收录250 多篇;申请发明专利 40 件,授权专利 23 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 30 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奖及教育教学成果奖 6 项,通过省部级鉴定 5 项。自主开发的《计算机仿真教学软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大等60 多所大专院校使用, 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多功能计算机过程与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系统(MPCE)已经推广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几十个单位作为科研与教学的主要实验环境,自主研发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使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在国务院76家直属部委及下属2537家单位使用。学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关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正以活力创造**,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在成长中走向辉煌!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北京化工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群的重点建设子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一级学科的评估结果为B+,相对排位进入前10-20%。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经济预测与管理决策”7个二级学科。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于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博士授予权,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于1987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系统工程”于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龙头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北京化工大学教学、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具备独立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能力。

本学科具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双聘院士1人、本校交叉学科安全方向院士1人、**院士1人、国家“**计划”研究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英才计划人才等10人。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以上。本学科拥有一个“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化-西门子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四个省部级研究机构(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和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了特色鲜明和有影响的研究方向及团队,如复杂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智能过程系统工程,过程设计与控制的一体化、系统仿真与安全工程、智能检测技术与装置、可视化技术与过程监控、微系统与生物传感等。在上述方向的研究中已形成自主技术,成果显著。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多项研究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几十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

本学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又注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鼓励创新,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于1998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已培养出计算机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500余人,为国家输送了大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高级人才,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现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在读博士5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40岁以下的教师占70%以上,且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逐步形成一支综合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大数据科学与智能决策、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生物信息工程、图像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领域,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专项、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科学技术研究计划等科研项目百余项

本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宗旨,强调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身基础理论教育,又注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鼓励创新,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软件工程(083500

北京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是 2011 年新增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 级学科:软件工程理论、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管理和软件服务技术。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本学位授予点现有研究生导师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且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已形成一支综合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智能化软件工程、数据科学、生物信息领域软件技术、网络环境与信息安全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领域。

本学科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先进、开放、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开展软件工程学科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强化学科交叉,创新学科方向;另一方面强调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工程实践与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升软件服务技术能力,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高层次软件工程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人才。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0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于2017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自2002年起,依托北化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点,培养出通信系统、信号处理研究领域的研究生380人,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北京化工大学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

本学科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100%,且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已逐步形成一支综合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在遥感图像处理、集成电路设计、工业信号处理、无线通信与微波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领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装备联合基金、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基金、民用高分课题以及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遥感所、国家电网、航天科工等企业科研项目百余项。此外,本学科具有一个校级科研机构和一个院级教学实验中心。

本学科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关键的作用。本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又注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鼓励创新,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电子信息(085400

北京化工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硕士学科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于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博士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于2011年获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信息与通信工程于2017年获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硕士学位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包含北京市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在内的专业基础扎实,学科背景广泛的导师队伍。校内导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且均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企业导师主要供职于国内知名大公司企业和国有研究所。

本学科中建有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化-西门子”和“北化-联想”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研究机构:“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北化-上海黑马”和“北化-浙江中控”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教育培养基地等,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

本学科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置特色明显,质量保证措施齐备,学位授予标准严格,具有完整规范的培养体系。通过校企联合CO-OP实践环节,着力培养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